羞羞动画_欧美精品亚洲网站_黄网站色成年片大免费软件_放荡的情妇

市內資訊

從“一”做起贏民心

更新時間:2018-03-19 12:54:55 來源:m.aniluna.com 編輯:本站編輯 已被瀏覽 查看評論
張家界旅游網 公眾微信號

  “個個走得勤,處處認得人,家家進得門,事事辦得成。”11月6日,記者在慈利縣景龍橋鄉采訪,欣聞當地老百姓對鄉鎮干部的新評價。他們描繪了一幅金秋時節的美麗畫卷:景龍橋鄉的10多名“單車干部”進村入戶訪民情、送政策、辦實事、促發展,把腳印“印”在農戶的家中,把溫暖送到農民的心窩。
  11月6日至8日,記者一行與鄉干部同吃同住三天,收集整理了景龍橋鄉發生的變化和他們為群眾辦的一些"小事",讓我們看看景龍橋鄉是如何變“上訪”為“下訪”、變“堵防”為“疏導”,傾情為民服務的。
  一本手冊情系群眾冷暖
  “這本小冊子可幫了我的大忙,國家的各項惠農政策,鄉政府各站所的辦事程序、辦證所需的材料和鄉干部的手機號碼、職責分工都在這本小冊子上寫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到鄉里辦理建房手續一次就成功了,少走了不少冤枉路,真是太好了!”11月7日上午,一位正在辦理建房手續的農民一臉輕松地告訴記者。
  以往,群眾到鄉政府辦事,由于不知道各站所的辦事程序及需要提供的相關材料,有時為了辦理一個證件得來來回回跑好幾趟,費時、費錢、費力,群眾頗有怨言。針對這一情況,景龍橋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積極主動解決群眾反映的問題,編制了《景龍橋鄉干群聯系手冊》,將鄉黨委、政府干部的姓名、職務、分管工作、聯系村、聯系電話以及鄉上各站所的辦事程序、辦理相關證件需要提供的材料等內容編制成小冊子,發放到全鄉各家各戶群眾手中,方便群眾辦事、辦證和反映情況。
  目前,全鄉已發放《景龍橋鄉干群聯系手冊》3500多份,這本手冊發放到戶后,景龍橋鄉的群眾可直接打電話給鄉干部詢問政策、反映問題、提出建議,不僅提高了鄉政府各站所的辦事效率,也極大地方便了群眾辦事。手冊發放三個月以來,該鄉班子成員共接到群眾咨詢和反映情況的電話200多個,調解群眾反映的各類糾紛320多起,征求群眾意見248條。
  一個電話拉近干群距離
  “干群聯系手冊剛發下去的那幾天,我的手機一天到晚響個不停,打電話的人中有反映問題的,有提意見建議的,甚至還有人打來電話,就只為核實一下我們在《干群聯系手冊》上公布的聯系電話是不是真的。”鄉黨委書記譚本倫幽默詼諧地描述了群眾的反應。
  8月18日凌晨6點,天剛剛亮,譚本倫放在枕頭邊的電話突然響起。“喂,你是譚書記嗎?你能不能給我們附近的鄰居做哈工作(慈利方言,意為做一下工作),讓他們暫時把空調關哈,我要打米,家里沒有早飯米了!”
  來電話的人是該鄉楊家埡村群眾張立學的愛人。譚本倫在問清基本情況后,立即安排楊家埡村書記胡有堂去張立學家附近了解情況。原來,由于正是農忙時節,附近幾家群眾正開著電動機在剝玉米。譚本倫立即把得到的這個情況告訴了張立學的愛人,得到了她的理解:“他們是搞生產,我是搞生活,都重要,就等他們搞完了我再打米吧!”
  一個電話讓譚本倫在反思:老百姓雖然這次理解了我們,但是農村電網改造還是不能完全滿足老百姓的生產生活需要。他又立即安排人與電力部門聯系,現在,為該村增加變壓器的事情已經提上議事日程。
  10月上旬的一天,該鄉楊家埡村60多歲的易連豐老婆婆家來了兩個干部模樣的人。一進門,就告訴易大娘,他們是鄉計生辦的工作人員,因為易大娘的孫媳婦沒有進行節育手術,要交罰款2000元,易大娘說家里沒有錢,能不能少點?這兩位“計生辦的工作人員”又把罰款少到了500元。
  《景龍橋鄉干群聯系手冊》上部門有關惠農政策中好像沒有這一條!就是要交罰款,一下就少了一大半,這好像有點不對!
  易大娘犯了嘀咕。不行,“還是打個電話證實證實。”
  通過易大娘對兩位“計生辦的工作人員”的形象描述,譚本倫證實:這兩位“計生辦的工作人員”是冒充的!他一邊告訴易大娘,把這兩個人穩住,一邊通知村書記和派出所的干警馬上前去抓人。兩個騙子發覺情況有點不對,溜之大吉了。
  譚本倫告訴記者,通過把聯系電話公布在《干群聯系手冊》上后,群眾有什么疑問總要打個電話咨詢咨詢,到鄉政府來辦事之前也總要先打個電話問問相關工作人員在不在家,不僅為老百姓節約了時間和開支,也一下拉近了鄉干部和群眾的距離,融洽了干群關系。

  一輛單車助解民憂民難
  交通發達了,離群眾反而遠了;通訊先進了,和群眾溝通反而少了……新形勢下,干部工作從稅費征收重負之中解脫之后,沒有及時調整到群眾工作中來,所作的工作該實的卻虛了,該全的卻偏了,該重的卻輕了,與群眾關系越來越遠;而稅改后的群眾不交皇糧國稅了,種田有直補、醫療有保障,日子越過越紅火,群眾思富盼富的原來越來越強烈。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歷史課題。群眾迫切地盼望干部能幫助他們致富,而現實的情況與他們的要求存在差距,現實差距迫使鄉干部轉變工作作風,沉下心去實實在在地做好群眾工作。”景龍橋鄉黨委書記譚本倫說,以前鄉干部坐在辦公室里沒事做,群眾來找懶得做,自8月份推行“單車下鄉”以來,鄉鎮為聯村干部配備了自行車,規定每周一至周四為鄉干部集中下村日,干部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下鄉問情況、幫困難、調糾紛、想路子、解難題。
  “以前干部坐汽車看不到,騎摩托車追不上,打個招呼都難,現在常常面對面,親切多了。”一位村民評價說,現在村村通了水泥路,干部騎單車下鄉,遇上了可隨時搭句話、問個信、聊聊家常,輕車簡從的形象深得民心。(本報2011年10月17日一版《當一回“單車干部”》)
  從8月到11月,雖然時間不長,但“單車下鄉”活動帶來的效應卻是巨大、深遠的:黨群干群關系更加密切,“三農”工作得到促進,農村社會更加和諧穩定。送政策、訪民情、災害調查、矛盾調處等農村小事,干部均能在第一時間趕到農戶家中,幫群眾解決實際困難。現在,景龍橋鄉“單車干部”下村辦實事、深入了解群眾所思、所想,所憂、所慮已成為常態,更成為了加強干群聯系的一道風景。鄉干部不僅下村的次數多了幾倍,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

  一項服務溫暖群眾心坎
  今年9月22日,正值景龍橋鄉的集日。這天,鄉政府大院里人流如梭、熱鬧非凡。這是景龍橋鄉政府請來了縣殘聯為該鄉的殘疾群眾檢查身體健康狀況、殘疾等級鑒定、收集辦理殘疾人證相關信息。
  “只花了10分鐘,就為我辦完了殘疾人證的手續。不僅不用來回跑,還節約了往返幾十元的車費。”“我家姑娘自卑,膽子小,上次把她帶到縣殘聯去,她是死活都不愿意辦證,今天好歹把她哄來了,在鄉干部的幫助下,幾分鐘就辦好了。”提起縣殘聯的工作人員來景龍橋為殘疾人辦證的事,大家都贊不絕口。
  “那天,我們全鄉干部都出動了,有些殘疾人行動不便,我們就專門為殘疾群眾服務,搬椅子、倒茶,攙扶不方便的群眾,幫助填錄信息,縣殘聯的工作人員除了核對殘疾人等級外,還要對符合辦證條件的殘疾人進行登記注冊,辦理殘疾人證。”該鄉民政所所長高化林告訴記者,現場有不少殘疾群眾都在感嘆,鄉里干部心中有群眾,一心一意服務群眾,讓他們心里感到了陣陣溫暖。
  鄉干部、村干部轉變作風、服務群眾還不僅此一項,他們主動為群眾代辦各項手續,辦好后將證件送到群眾家中。前不久的一個周末,景泉村的滿佰仁來辦理五保戶證,民政所都已經放假了。“這事本來不在我的職責范圍內,但滿佰仁找到了我,我就代收了辦證資料,等民政所的人回來后幫其代辦,辦好后又替他送過去。”辦公室工作人員黃明軍說。
  把群眾當親人,為群眾服好務。這句話,記者在景龍橋鄉有切身的感受。10月7日一大早,記者起床后在鄉政府的院子走了一圈,發現院內停滿了農用車、小貨車、面包車。問過一位司機朋友后來知道,原來景龍橋鄉的街道狹窄,集日來鎮上辦事的群眾很多,為了避免交通堵塞,鄉政府專門騰出了院子,留給群眾足夠多的車位停車。“鄉干部們還專門下鄉宣傳政策,讓我們都知道這里有個停車的好去處,他們不拿我們當外人。”該鄉一位跑運輸的農民憨厚地說。
  在采訪中,記者聽到過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70多歲的貧困戶彭明虎曾和鄉民政所長高化林鬧過矛盾,甚至在眾人面前吵過架,但得知彭明虎符合危房改造的條件后,高化林不計前嫌,照樣為其辦了農村危房改造的手續,并在房屋改造施工時,先后五次到彭家拍照存檔、質量鑒定,驗收合格后又第一時間為他兌付了資金。記者也被突如其來的淚水感動過——該鄉民政所長高化林回憶起走村串戶時遇到的人和事,這個魁梧的湘西漢子因為憐惜貧苦群眾生活、生產困難,竟控制不住流下了悲傷的眼淚。一位64歲的村民毛臘翠與孫女相依為命,說起鄉干部為她和孫女落實保障政策、對其噓寒問暖的事,她內心充滿感激,哭得淚流滿臉,哽咽著說不出話來。在這些淚水的背后,無不飽含著鄉干部們把群眾當親人,務實服務群眾的真摯感情。(本報2011年11月10日一版《被兩次哭聲打斷的采訪》)

  一個班子帶動一支隊伍
  “全鄉政府部門、鄉鎮干部的聯村安排、‘結對幫扶’的貧困戶名單都在上面呢,群眾眼里看得清清楚楚,心里更是明明白白!”11月7日是景龍橋鄉的集日,一位趕集的大溪村村民在政府門口仔細閱讀公示欄里的內容,他熱心地告訴記者,譚書記聯系的是全鄉最遠的大溪村,幫扶的貧困戶是全鄉有名的特困戶。
  今年3月15日,該鄉大清村村民汪上平家里失火了,村干部劉國臺、劉立初第一時間帶領200多名黨員群眾趕到現場救火,一個小時候才將大火撲滅。大火,給汪上平造成了4萬多元的直接經濟損失,所有電器、衣被、糧食都化為灰燼。火災后,鄉黨委、政府領導馬上送去了慰問金,在村支部書記劉國臺號召下,全村黨員干部積極帶頭,踴躍捐款,共募得現金2000多元,衣被20余件,解決了汪家的燃眉之急。
  “有次我到鄉里領取我的幾百元錢補助,但卻剛好碰上民政所的人不在,譚書記怕我空跑一趟,將自己的錢掏出來墊付給我了。”曾任老三區區委書記的高宗山感嘆說,譚書記以身作則、親自帶頭,待群眾是親如兄弟,讓他頗受感動。“現在想想,當年我當老三區區委書記時也做不到這些啊,真的不如現在的這一幫人。”
  桐子巷村支部墊錢、20多名黨員干部自發投工投勞,為無房戶葉家春修建住房;聯合村70多歲的老黨員張恒初將自己扛木料的500元工錢捐給村里修路;楊家埡村老黨員呂秀錦熱心村務,為村干部出謀劃策……示范帶動一片。從“班長”譚本倫到每個鄉鎮干部,再到基層支部成員和農村普通黨員,在慈利縣景龍橋鄉,全鄉黨員干部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共同參與、共同推動,竭誠服務群眾不再是一個人的“個性”,而成為了所有人的“共性”。

  一套機制保障服務長效
  微笑服務進窗口、首問責任制、結對幫扶貧困戶、“季度之星”評選……景龍橋鄉不僅創新群眾工作的新方法,還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體制機制,制度保障全鄉上下聯動,竭誠服務,群眾工作取得了明顯效果。
  “不僅是服務窗口單位工作人員要嚴格按要求熱情、周到接待群眾,只要群眾進了政府的院子,不管問到了誰,就算不是自己分內之事,都要熱情接待,幫助群眾。”該鄉鄉長鄧湘慈告訴記者,現在,各單位都在醒目位置掛出了"首問責任制"制度牌,嚴格按照制度內容要求每個工作人員,接受群眾監督,改善服務態度,將工作表現直接與待遇掛鉤,讓群眾到鄉政府辦事有人問、有椅坐、有茶喝;在全鄉結對幫扶活動中,全鄉每個干部都聯系一個困難戶,幫助他們解決生活、生產商的困難,全鄉共結對83對,解決實際困難118個。
  “鄉政府按照‘五個一’‘三個要’'的工作機制開展群眾工作,對群眾工作一天一反饋,一周一碰頭,一旬一小結,一月一講評,一季一督查,干部要承諾,群眾要認可,領導要信任。”譚本倫告訴記者,鄉政府每月組織一次“季度之星”評選,該鄉辦公室主任卓志華已經連續兩次蟬聯季度之星,評選制度激發了黨員發揮弄飯作用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全鄉涌現了一大批先進模范。此外,救助幫扶機制的不斷完善,也最大限度地實現了公平正義。在低保對象的評審中,全鄉12個村全部按程序實行,并依法評掉了86個不合格戶,使476個真正貧困戶518人享受到了低保待遇,深受全鄉群眾的認可和好評。


張家界旅游網

  免責聲明:除來源有署名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為張家界旅游網編輯或轉載稿件,內容與相關報社等媒體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分享到:

復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