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羞动画_欧美精品亚洲网站_黄网站色成年片大免费软件_放荡的情妇

日常生活

泣血的石頭

更新時間:2018-03-19 12:30:38 來源:m.aniluna.com 編輯:本站編輯 已被瀏覽 查看評論
張家界旅游網 公眾微信號


高高的朝天山下,有一塊叫作古悠池的臺地,上千畝肥沃的土地上,當地農人根據不同季節種著苞谷、小米、蕎麥、油菜之類的莊稼。因臺地中央隆起一尊狀似雞冠的紅色砂巖,故名雞冠巖,它是一座因水漬的浸蝕而流出紅色液體的巖石。
1930年農歷五月的一天,熊余卿、熊楚卿、熊竹卿、熊連卿四兄弟去古悠池苞谷地里除草,路經雞冠巖,心明眼快的老四熊連卿,首先發現雞冠巖的一孔石凹汩汩流出一股殷紅的水注,順著光滑的巖面滴落到濕潤的地表,匯成漬液,在火辣辣的陽光直射下,醒目的血紅令人驚悸——四兄弟都聽說過雞冠巖出現滴血就會降臨兇厄的神秘傳說。厚道的老大熊余卿不禁為父親熊正和的命運擔心起來:他和幾個族人到朝天山南面一個叫三十六灣的村莊,他妹妹被那兒的陳姓豪紳霸占,飽受夫家欺凌,他要為苦命的妹妹討回一個公道,此次他該不會有什么閃失吧。業已成年的老大熊余清領著稚氣未脫的三兄弟,肅立在這尊昭示災禍的奇石下,祈望父親平安歸來……而這時,穿過古悠池的山路忽然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幾個族人抬著一副擔架,飛快地往雞冠巖方向奔跑,走在前面的一個族叔看見他們四兄弟,氣喘吁吁地喊道:“余卿、余卿、你父親被梭標捅破了肚子,腸子流了出來,怕是不行了。”老大搶上前去扶住擔架一看,只見父親蒼白的面容已不見一絲血色,三個弟弟擁上前呼喚著,父親已經無力回應兒子們的呼喊,只是吃力地掙開緊閉的雙眼,看了看哭成一團的兒子,一滴清淚流過臉頰,接著,頭一歪便咽了氣……
四兄弟在族人幫助下埋葬了父親。他們擦干淚水,在灑滿祖先血汗的土地上,重復著代代相傳的山居農耕生活。民生 之艱,家之劫難——這似乎是那個苦難時代的縮影。窮困悲愁的艱苦時世中,追求光明的勞苦大眾在黑暗中求索……


第二年新年一過,熊氏四兄弟便帶著炒米和糯米糍粑來到古悠池山地,準備在那里開墾一片荒地,趕在播種季節種上莊稼。那是一個春寒料峭的午后,朝天山上忽地傳出一陣密集的槍聲,這激烈的槍聲驗證了此前的傳聞:接受賀龍領導的紅軍游擊隊正活躍在朝天山一帶,他們奉命狙擊進山圍剿的國民黨民團武裝。當兩個陣營的人馬在山頭猛烈交火時,充滿新奇的老三熊竹卿,借故離開那片新墾的荒地,擰著滿竹籃的糯米糍粑,徑直奔向那槍戰正酣的朝天山叢林里。他聽說紅軍游擊隊是窮人的隊伍,窮苦人家的孩子自然要投奔自己的隊伍。
熊竹卿攀爬到朝天山半山腰,山頭槍聲停了,緊接著他看見潰敗下來的民團隊伍擁擠在逼仄的山道上。他側身躲進路旁一叢密不透風的灌木林里,聽見山上游擊隊吹起了沖鋒號,敵軍頓時更加混亂,一個個慌不擇路,沒命地往山下奔逃……他向往的紅軍游擊隊成了這次戰斗的勝利者,這更加堅定了他參加革命隊伍的信念。他手挽裝滿糍粑的竹籃,一路小跑赴向山頭游擊隊的營地。就這樣,年僅十六歲的熊竹卿參加了朝天山游擊隊。
朝天山頂部林木稀疏,四周為懸崖峭壁,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方圓數平方公里的山寨只有一道狹窄的山門可供通行,因其“一夫當關,萬人莫開”的險要地勢,令攻寨民團武裝一籌莫展。于是,敵人改變戰術,除調集國民黨正規軍參與攻寨,還懸賞征召敢死隊從絕壁上攀緣上寨,企圖偷襲寨上的游擊隊營地。敵人在周詳地實施著圍寨計劃,而被暫時的勝利沖昏頭腦的游擊隊卻渾然不覺,朝天山游擊隊將遭受一次空前的災難。
那是一個氣氛詭譎的凌晨,布谷鳥的呼叫悠長而單調。山寨上濃霧被風卷集著,在肅穆而寧靜的山野飄來蕩去。游擊隊大隊長劉順義帶著熊竹卿等幾名隊員正在寨上西南端的制高點巡哨,這時,從山脊凹陷處的云霧里忽地噴出點點火舌,走在前面的劉順義左臂中彈,撲倒在地,大叫了一聲:“敵人偷襲寨子了,快堵住敵人火力。”他堅持站起來,右手掄起大刀往敵陣猛沖,但敵人牢牢控制著山頂制高點,幾經沖殺終無法將敵人逼出寨子。劉順義眼見大勢已去,便叫熊竹卿返回營地,通知余下游擊隊員迅速往山下轉移。很快,營地的所有隊員在斷崖邊集合完畢,將一根手腕大的棕繩懸掛一棵粗壯的巖松上,隊員們便像一只只蜘蛛附著繩索下了深澗。擔負掩護游擊隊員撤退任務的熊竹卿順著垂吊的棕繩往下滑時,源源不斷沖到斷崖邊的敵軍,用大刀砍斷了綁在巖松上的繩索,還未滑下谷底的熊竹卿等人墜入深淵……
這天,在古悠池山地播種苞谷的熊余卿兄弟,看見那尊狀如雞冠色如雞血的石頭流出一道道泛紅的水滴。一種不祥的預感纏繞在三兄弟的心里,當天下午,一個家住鄰村熟識的游擊隊員趕來報信:熊竹卿在掩護戰友撤退時被敵人砍斷纜繩摔下山崖墜亡。三兄弟心情沉重地放下手頭的活計,默默跟著那位游擊隊員走向朝天山,悲傷的淚水流淌在他們的臉頰。


一九三九年底,國民黨政府為補充抗日戰場減員,募集壯丁,老大熊余卿此時已是六個孩子的父親,老二熊楚卿輾轉異鄉謀生,剛做父親的熊連卿只得按照當時的兵役規定,充任壯丁征召到山西抗戰前線,被編入陸軍九十三軍新八師,在陽城、晉城一帶與日軍作戰。因九十三軍長劉戡為桃源縣人,新八師師長陳牧農為桑植籍人,故部隊里鄉黨相從者甚眾。次年八月,熊連卿跟隨陳牧農師長在太行山、王屋山等地與日軍清水谷口旅團鏖戰數日,硝煙烽火中,陳牧農將軍振臂一呼,奮勇當先的英武氣慨深深感染著每一個戰士。日軍的子彈擊中了將軍的腹部,他帶傷堅持戰斗,指揮若定。戰士們在前赴后繼的來回沖殺中,激昂的嘶喊聲回蕩在戰地上空。英雄的中華兒女為抵御外侮,浴血疆場。熊連卿在艱苦征戰中感受著一個炎黃子孫的豪邁,強敵壓境他沒有時間考慮自己的安危,奮勇殺敵是當前唯一的指向……此役不久,陳牧農接任九十三軍軍長,部隊開拔到四川境內,熊連卿所在部隊駐扎在嘉陵江沿岸,衛戌陪都重慶。
一九四四年,日軍為打開中國大陸通往中南半島的交通線,先是占領衡陽,隨即聚十萬之兵侵入廣西,九十三軍奉命由川赴桂,保衛全州。熊連卿所在部隊長途行軍,部隊沒得到休整,給養也十分困難,身著破爛軍服的士兵倉惶與敵接戰。前線戰情緊急,孤立無援之際,遂放棄全州。九月十八日第四戰區司令張發奎以全州失守為由,將已參加七年抗戰的陳牧農軍長,在桂林火車站處決。九十三軍官兵對軍長被處決一事,十分憤慨,并對國民黨軍隊的腐敗現象產生強烈不滿。腿部重傷的熊連卿受一個姓滿的同鄉邀約,沿著湘桂鐵路北上,在長沙下火車后,便拄著拐杖,在同鄉的攙扶下,一路涉過湘江、資江,最后在沅水邊的德山停了下來,他的腿傷因未及時救治,已嚴重感染,持續的高燒令他昏迷不醒。回鄉的路是那么漫長而遙遠,他實在是走不動了,他想好好的休整一下,他讓老鄉將他放置在沅水邊的草灘上,他要好好睡上一覺。他悄然閉上眼簾,沉沉睡去,再也沒有醒來……姓滿的同鄉就在那片荷載著熊連卿魂靈的草地,掩上砂石卵石,埋葬了這位返鄉情切的戰友。
就在那段時間,拖著女兒在家等待丈夫歸來的年輕的妻子,在古悠池勞作時說是看見了雞冠巖上那昭示災禍的泣血。年年歲歲、朝朝暮暮的思念化為對親人深深的擔憂,母女倆在寂靜的山埡口守望了五年,等到的是親人的死訊。那寡居女人蝕骨的悲情令天地為之動容,她撕心裂肺的嚎啕久久回蕩在山野……那年冬天,老大熊余卿和剛從外地做工回來的老二熊楚卿一起趕往常德,按照滿姓鄉黨提供的線索,將四弟熊連卿的骨殖起出,鄭重裝殮回家,與三弟熊竹卿一道安葬在古悠池那片肥沃的土地上。


1949年10月,湘西各縣相繼解放。新生的人民政府開始在廣大的鄉村建立基層政權。已與妻子劉世英育有八個子女的熊余卿被吸納為農協干部,受黨的信任,這個家境貧窮的農家漢子,分外珍惜這一機會,積極工作,不久便成為農協的骨干,并在1950年夏天被中國人民解放軍47軍141師423團招為團部通訊員,將地方政權掌握的匪情上報給剿匪部隊。他以百倍的熱情投入到火熱的剿匪斗爭中。1950年農歷6月初6,熊余卿與民兵張海珍將農協搜集到的風棲山一帶的土匪活動情況,通報給駐扎在朝天山西麓的興隆街解放軍徐連長。熊余卿和張海珍一前一后走在雜草叢生的野徑,當走到古悠地雞冠巖,兩人竟不約而同地發現那巖石上又一次流淌著駭人的紅液,滴滴血漬刺激著他們的神經:前路莫非有土匪當道?他們翻越朝天山埡口,進入長達十里的深谷——桉灣。在谷底叫香溝的小溪旁,一棵根須發達的大栗樹遮敝著溪畔的植被。一蓬蓬野草中有山雀驚起,晃動的人影在草梢忽隱忽現,刺刀的寒光在虛空閃爍,熊余卿喊道:“有土匪,張海珍你把信拿好,快送到徐連長那兒去,我負責掩護……”
張海珍邁開雙腿,大步流星地往興隆街趕去,熊余卿蹲著以大栗樹下的土包作為伏擊點,與百米開外山梁上的十來個土匪對峙著。土匪的槍聲零零星星往大栗樹擊發,他們顯然摸清了對方是單槍匹馬一個人,不緊不慢地射擊逼得他始終抬不起頭。土匪從四周合圍過來,熊余卿見勢不妙,一躍而起,背倚碩大的樹干,端起槍迎面射向奔突而來的土匪,但眾匪集中火力,將一支支黑的槍口對準他發射,刺耳的槍聲響徹桉灣,熊余卿一頭倒栽在大栗樹下的亂石中。解放軍接報后,423團某連徐連長帶領戰士和民兵火速趕往香溝,狡猾地土匪已逃遁而去,消失在無邊的曠野。面對戰友的慘死,徐連長令張海珍迅速通知熊余卿遺屬安排后事,并留下幾個武裝民兵護送其遺體返回古悠池,自己則帶著大部剿匪隊伍離開香溝,趕往另一處匪情緊急的山寨。
準備這兩天出門做活的老二熊楚卿從張海珍口中得知兄長殉難的噩耗,一邊往出事地點緊趕一邊哭訴:“老大,你怎能撒手離去,扔下我一個人,獨立支撐世事……”
熊楚卿在忙完兄長的后事,決意不再漂泊,他要幫助嫂子劉世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此時,年長的兩個侄女已經出嫁,六個侄兒尚需撫養長大。他還要照料老四熊連卿的妻女。這么多年,家庭的不幸一樁接著一樁,四兄弟惟他一人幸存,他沒有理由逃避責任。后來,他帶領六個侄子將古悠池那尊備受忌諱的雞冠石頭砸成一塊塊條石,成為他造屋砌坎的最好石料。或許,囿于熊楚卿的個人見識,遷怒于那塊了無生氣的頑石,難免有失偏頗,但在那苦難頻頻的日子,他確實找不到一種合理的解釋,他只能理解為是自然界的異象導致了許多家庭悲劇的降臨,而隨著年歲的增長,他似乎一天更比一天明白:正是那民不聊生、國破家亡的時代,才造成了無數勞苦大眾的奮勇反抗,他的父老兄弟不畏強暴、英勇不屈的精神特質,他家的悲劇正是那個苦難社會里底層百姓的真實寫照。
在熊楚卿七十三歲那年的冬天,這位飽經風霜的老人,安靜地躺在屋內火塘邊的長椅上,緊閉雙眼,無疾而終。

張家界旅游網

  免責聲明:除來源有署名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為張家界旅游網編輯或轉載稿件,內容與相關報社等媒體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分享到:

復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