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肅墓位于3517工廠內南側,北距岳陽樓約200米,占地面積800多平方米,封土高8米,直徑32米。墓周環行道邊砌花崗石護欄,南、北兩面有石級可登墓頂,墓頂建紅柱黃瓦六方小亭,高6米,占地20平方米。墓前有清光緒十五年(1889)巴陵知縣周至德刊立的“吳大夫魯公肅墓”碑。兩側為墓廬,今已開辟成展室向游客介紹魯肅的生平事跡。距墓碑八米處建有高3.5米,寬4米的四柱三開間石構牌坊。坊柱刻聯:
扶帝燭曹奸,所見在荀彧上;
侍吳親漢胄,此心與武侯同。
對魯肅的生平事業、政治見解給予了中肯的評價。
魯肅字子敬,東漢臨淮東城即今安徽省定遠縣人。東漢末年東吳功勛卓著的政治家、軍事家。《三國志·吳志》說他少有壯節,好為奇計,家富于財,性好施與。東漢末年軍閥混戰,他獻出家產隨周瑜投奔孫權。孫權初次會見他密議國策時,他就作出了“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唯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的論斷。他的見解與諸葛亮的《隆中對》是異曲同工不謀而合。赤壁大戰前,他力主聯劉抗曹。在戰爭過程中又多方斡旋,調解周瑜與孔明之間的矛盾,終于協助周瑜取得了赤壁大戰的勝利,為孫權雄踞江東奠定了基礎。赤壁大戰后,他又力主借荊州與劉備,加強與劉備的盟友關系,增加曹操的敵手,促成三足鼎立之勢。當曹操聽說孫權借地劉備時,正握在手中修書的筆都掉到地下了。清代詩人李調元在《魯肅墓》詩中稱許道:“借荊能落曹公筆,切勿輕看冢中人”。210年,周瑜在岳陽病危時伏枕上書孫權極力推薦魯肅自代,他說:今既與曹操為敵,劉備又近在公安,邊境極近,百姓還沒有完全歸附,宜得良將,以鎮守安撫巴丘。魯肅智謀足當此任,請求您讓他替代我,我就是死了,也沒什么后顧之憂了。周瑜死后,孫權依言命魯肅鎮守岳陽。在岳陽,魯肅曾赴益陽與關羽單刀赴會,對關羽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終于說服關羽同意以湘江為界,由此奠定了吳蜀之間的疆界。在岳陽他屯軍筑城,鞏固邊防,修建閱軍樓操練兵將,并厚撫巴丘百姓,使戰亂中的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因此,岳陽歷代百姓深銘其德,奉為賢人,專門修了魯將軍廟祭祀他。另外在“三賢祠”、“文廟名宦祠”也供有他的牌位。這些都說明了只要真心誠意地為人民做過好事,人民是永遠不會忘記的。
全國已知有魯肅墓5座,分布于岳陽、漢陽、鎮江、丹徒和句容,孰真孰偽各有說法。何光岳《岳陽三國名人古墓考》認為岳陽魯肅墓是遷葬墓的遺留。“岳陽暑熱,魯肅死于伏天,只能暫行寄棺埋葬,以安定軍心,加之魏、蜀時時騷擾江路,魯肅的靈柩也難以從長江運回東吳安葬,故寄葬墓是存在的”。后來魯肅的兒子魯淑為昭武將軍遷夏口督,才將父墓遷至漢口龜山,因此龜山又名“魯山”。岳陽傳說中的魯肅墓甚為神秘,說墓室內巨大的紅漆棺材是用銅索鐵鏈吊起的,棺前大油缸燃著長明燈,壁上掛著魯肅生前用過的青鋒寶劍。如若棺木落地,岳陽將發生大火災。“文革”挖防空洞時,有人就想發揮這個大墓室的作用,經精確計算從南北兩側對挖,結果兩路人馬在地底下會師了,可什么也沒發現。其實清同治《巴陵縣志》記載魯肅墓,當時就有“靴冢”的懷疑,甚至有人說是后人“附會”。但是,這些都不影響魯肅在岳陽人心目中千古“賢人”的形象。
以上部分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出處不詳,請作者與本站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