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
遠古庸國
更新時間:2018-03-19 12:40:40 來源:m.aniluna.com 編輯:本站編輯 已被瀏覽
次 查看評論
古庸國是怎么形成的,又是怎么衰落的呢? 據初步研究證明,古庸國是肇基遠古,亡于春秋,南起湖南大庸(又稱夏庸,今張家界市),北抵湖北竹山(上庸),地處長江中游,境跨長江兩岸,涉及湘西北、鄂西南、渝東北、陜東南四省市邊境界鄰地區,西側緊鄰渝東巫山猿人、滇北元謀猿人兩大人類起源地,東北直通洞庭湖盆地及江漢平原,與遠古“三苗”、“百濮”部落先民有直接淵源關系,以湘、鄂、渝、晉省市邊境大武陵山區土家、苗、瑤、侗等少數民族為主體民族的南方文明古國?!肮庞箛拿鳌保芸赡苁前统幕那吧?、河洛文明的近祖和華夏文明的基因,是孕育江漢文化、預衍中原文化的母體文化。 那是遠古時代,對生命充滿好奇,對春蠶充滿崇敬,對“大融”尸而祝之的大庸人,已不滿足于他們祖先在云貴高原元謀、巫山一帶的原始采集生活,向著太陽升起的方向一路探尋,來到被后人稱作云貴高原與湖廣盆地交界之地,即高山與平原結合部的今天門山(古稱“嵩梁山”)下、澧水河濱定居下來。他們篳路藍縷,沿著溪岸河堤搭起亮腳懸棚(吊腳樓的雛形)定居下來。他們廣植桑林,養蠶制絲,學會了織絲制衣,人人以絲蔽身,以絲御寒。“以絲裹身”的大庸原始部落成了有夷(衣)穿的“夷”人一族。過去他們以神奇的蠶蟲為圖騰,現在,他們以成為用蠶絲裹身的“夷”人而自豪?!靶U夷”二字成了庸國人的象征和驕傲。這支“蠻夷”,仿蠶制絲,仿蛛結網,仿虎狩獵,仿鼠藏糧,仿鳥飼雛,仿燕筑巢,仿蜂釀蜜,仿魚制舟,仿鴉造字,在雄偉的崇山(《國語·周語》載:“融降于崇山”)下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人類文明的一線曙光從這里冉冉升起,中華歷史上第一個具有國家意義的城邦終于形成。 隨著農耕文化的不斷進步和桑蠶技術的不斷成熟,崇山腳下的庸國成為稱霸一方的帝國。他們當中一些人或者不滿足眼前生活,或者由于人口驟增帶來新的生存危機,不得不離開故土,四面探尋,開拓更廣闊的生存空間。首先是向著南方溫暖的東南方向大踏步推進(以后成為“東夷”),在到達海邊只能望洋興嘆時,庸國人的東南疆域已無法拓展。一批精英只好改投西、北,向后人稱為巴蜀和中原的相對易行和溫暖的地域邁進。留守故土的庸國女人們憑著勤勞和智慧在家鄉播谷植桑,在屋角設案養蠶,在吊腳樓繡織望歸。這里產生了中華最慈祥的母親“慈姑”,涌現了中華文明史上最聰慧的姑娘“嫘祖”。 古庸國疆域遼闊,開疆后根本無法管理。就連國王腳下的“巴民”、“楚族”也只能派自己的持節使臣去統治。年長日久,持節使者勢力不斷強大,憑著富饒的土地和豐富的物產,高歌猛進,創造了比肩甚至超過祖國“大庸”的經濟和文化。庸國子民走出“大庸”一個一個都出息了,但他們沒有衣錦還鄉,報效“祖國”,固守祖業的“庸人”們一天天落后于那些后起之秀。末代“庸主”不得不考慮遷都,選擇今湖北省竹山縣境之田家壩作為新的庸國都城所在地,將新城定名為“上庸”,故都大庸稱為“下(夏)庸”。北遷偏安的古庸國與昔日“附庸”、今日強鄰巴國和楚國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有過一段中興復蘇的輝煌歷史,一度成為助周伐紂的巴師“八國之首”。 楚國本是“附庸”小國,也是蠻族后裔,應是庸國和巴國的血親。他們在比故國都城附近更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下創造了更多財富。到周夷王時,楚國更加強大。就在楚國蒸蒸日上的時候,偏安竹山的“后庸國”部落,追隨周武王攻打商紂,不惜讓精銳部隊傾巢出征。雖然獲得了國名融入周鼎的殊榮,但國家實力卻因此大大減弱。公元前611年,當庸楚兩國于方城交戰時,巴、秦等國臨陣倒戈,前后夾擊,昔日的“宗主國”被三大強鄰一舉打敗,庸國自此退出歷史舞臺。 |
免責聲明:除來源有署名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為張家界旅游網編輯或轉載稿件,內容與相關報社等媒體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 熱門信息
-
- 金能量龍心口服液行騙至張家界,工商部門立案調查 [9781]
- 怎樣恢復相機里刪掉的照片 [6078]
- 裝修刷墻漆的教訓 [4527]
- 《禁毒法》制定的目的是什么? [3750]
- 中國十大整體衣柜品牌亞丹升級采用不釋放甲醛的萬... [3597]
- 把大坪鎮建設成為天門山的后花園 [2460]
- 《血色湘西》女一號田穗穗扮演者——演員白靜被丈... [2434]
- 一碗米飯有多重 [2050]
- 廖漢生簡歷 [1992]
- 話說湘西土匪 [1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