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羞动画_欧美精品亚洲网站_黄网站色成年片大免费软件_放荡的情妇

旅游資訊

百年記憶今尤盛

更新時間:2018-03-19 13:59:03 來源:m.aniluna.com 編輯:本站編輯 已被瀏覽 查看評論
張家界旅游網 公眾微信號 農歷正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也是過年的壓軸大戲。過了元宵節,新年才算真正過完。
到城里鬧元宵、逛燈會是張家界人的習慣。元宵節那天,來自四鄉五鄰的民間藝人都要帶著獅子、龍燈等進城沿街拜年。入夜,市城區便成為燈的世界,人的海洋。喜慶的煙花沖向天空,光輝燦爛。摩肩接踵的人群似潮水涌動,一片歡騰。人們興高采烈,歡慶元宵。
早在清代,張家界的元宵花燈會就已經初具規模。《續修永定縣志》(清同治九年版)載:“歲時初三日后,城鄉盛鼓吹,扮魚龍、獅子、花燈諸戲……十五元宵尤甚?!痹鼰魰话銖恼率吧蠠簟遍_始,十四日為“試燈”,十五日為“正燈”,十八日為“落燈”。從十三日起,無論城里鄉下,家家戶戶必掛彩燈、放煙火、燃炮竹,大街小巷,高掛琳瑯滿目的花燈,凡繁華路段,十字路口,則搭起一座座舞臺,舞臺大者如一床斗墊,小者如一張方桌。一對對化妝得如花似玉的花燈男女,穿梭表演,或者上門入戶,凡商鋪、機關、居民,都可為其表演,好客的主東施以茶水,完畢,或打煙,或饋送粑粑以酬謝,大方的富人則派發紅包——這是舊時玩花燈乞討的遺風。
在老一輩人記憶中,永定花燈一直年復一年地表演著,外來工作的人戲謔地說:年年鬧元宵,年年《瓜子紅》,年年《拜碼頭》,年年《大八頌》。頗不以為然。但是,張家界人樂此不疲,自得其樂,樂在其中。但在“文革”期間,花燈被當做資本主義和修正主義的反動文化禁封,連元宵節也視為異端。
1982年,十一屆三中全會解凍了中華大地,花燈藝術之花從石板下伸起頭顱,再次燦爛而開。那一年,檔案上記載著這樣的數據:參加花燈演出的民間演員達4000余人,全縣約有300多支各種花燈隊伍進城參演,從全縣各地周邊鄰縣趕來大鬧元宵的觀眾達10萬人之眾!在回龍路老十字街,四個臺子引發了四幫“粉絲”的激情,他們展開了史無前例的花燈擂臺賽。一代花燈藝術大師、陽戲藝術家庹松霞、李壽民、李玉芳、李躍勝、胡維星等,紛紛登臺獻藝?;佚埪?、南正街、北正街,人流擁塞成河,但見萬頭攢動,猶聽萬人狂呼,一些剛成就的“萬元戶”、個體戶用小四輪車拖炮竹,為打擂者助威,全城炮竹告罄。滿城一片爆竹聲,紙渣堆了五寸深。數十條龍燈亦狂舞狂叫,所過之處,不斷掀起人潮滾滾,徹夜狂歡,鞭炮也放到天亮。
隨著時間推移,上世紀90年代,電視走進尋常百姓家,加上各種娛樂事業蓬勃發展,盛極一時的文化表演活動開始減速并逐漸被人淡忘。到了21世紀,政府逐漸加大了對文化事業的投入,一批傳統民俗文化得以重新面世并得到重點保護。2006年1月3日,《中國文化報》公布公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桑植民歌被列入其中之一。幾乎同時,張家界陽戲、花燈、大庸硬氣功、土家打鎦子、擺手舞、三棒鼓、漁鼓等也被列入了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大批與元宵節相關的民間文化得到倡導和支持。
2009年的張家界市城區元宵燈會又將這一盛事推到空前高度。元宵節那天,來自土家族、苗族、白族等少數民族的200多支表演隊伍近4000多人齊聚市區,演員們濃墨重彩登場,原汁原味的土家打餾子、桑植民歌、張家界陽戲、張家界高花燈、儺戲等民族文化表演紛紛登場,他們大都化了很濃的妝,雪白的臉,濃艷的唇,水袖衣裙,繡花鞋,走路如云霧里飄。你要不細看,還以為是年輕女子裝扮的,其實那是六十多歲的老人。這些演員大多是本地的業余愛好者,那般有板有眼,絕不亞于專業演員。更有好熱鬧的小孩子,一把扇子,一個手勢,簡裝上陣。再看旁邊那打鼓的老漢,連打帶舞,鼓槌翻飛……數十萬民眾和國內外游客的歡叫聲、贊嘆聲、稱奇聲相互交織,匯集成了歡樂的海洋。
今年的元宵節還沒到,人們便早早地耍起了花燈,燃起了禮花,唱起了陽戲,吃起了元宵。節日氣氛已經點燃,大伙都相約要在元宵夜盡情地狂歡!
張家界旅游網

  免責聲明:除來源有署名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為張家界旅游網編輯或轉載稿件,內容與相關報社等媒體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分享到:

復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